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工程派出所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所辖区近年来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
工程派出所位于道里区中心地带,辖区面积0.85平方公里,共有13417户、32023人,其中男性人口15417人,女性人口16606人,16周岁以下人口2306人,家庭暴力一类的案件,逐年下降。近年来,随着群众的素质提升,以及《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家庭暴力问题也随之减少,以我所为例,每年接到报警此类案件,三到五起不等。
虽然案件减少,但是,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这些与和谐社会不相符的现象,自2007年开始,我所就成为市妇联“反家庭暴力投诉站”,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所对家庭暴力问题高度重视,一直积极探索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方法,研究、探讨预防、处置家庭暴力的对策,力争对每一起案件,都依法做好受理和查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社区警务室作为妇女投诉的工作点。我们在门口公示报警、受理电话和责任区民警姓名、联系电话,随时接受报警、求助;同时结合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民警深入居民家中开展走访调查,对有家庭暴力问题或倾向的,由社区民警协同社区干部进行普法宣传,做好家庭暴力的事前干预,营造一种“家庭暴力违法,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氛围。
在工作中,我所一名民警在入户走访登记时,发现一户居民男主人的态度十分蛮横,不配合,女主人看男主人的眼色回答问题,民警的直觉告诉他此户可能存在家庭矛盾或家暴倾向,在入户核查的登记簿上做了标记,正常对此户进行防电信诈骗、防盗、防火的宣传,之后走访邻居、组长、社区主任确定该户确实存在家庭矛盾,男主人有暴力倾向。民警和社区主任第二次来到该住户以核查人口信息为由,再次进行走访,像唠家常一样,慢慢渗透一些家暴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悲剧,女主人准备离婚,经教育,男主人的态度得到了改变,女主人见人就夸是派出所民警使我不再受气,挽救了我全家。
二是加强对家庭暴力警情的接处警工作,坚持优先接警、优先处警、优先救助。对接到的每一起报警,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出警,到现场后,及时取证、依法处置,及时与妇联、社区等部门取得联系,为受害人日后寻求法律援助提供有力证据。在工作中,我们尽量耐心做好当事双方的调解工作,对脾气暴躁、心理有疾病、酒后施暴等不同类型的施暴者,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做好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尽量到达好教育施暴者,保全家庭完整的目标。但是对个别屡教不改,且家属要求处理的家庭暴力施暴者,必须坚决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追究其刑事责任,维护受害者的切身利益。
在我所辖区有一位精神有疾病的居民,对外人表现正常但对自己父母,特别是母亲,经常说骂就骂,甚至拳打脚踢,最严重一次把母亲肋骨踢骨折住院。老人不愿意将女儿送到精神病医院救治,怕孩子遭罪,派出所得知后由社区民警和社区干部一起做二老的工作,经多次劝说,二老终于同意将女儿送医院就医,消除了隐患。
三是做好家庭暴力的事后干预。对已经处理的家庭暴力案件,我们都详实记录家庭暴力案件的来源、基本情况、处理结果,并与社区、街道、妇联做好信息互通共享,定期进行电话跟踪回访、入户回访,跟踪家庭暴力案件的发展状况,切实减少和防止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
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家暴案件,大多数人认为家暴是“家务事”、“私事”“家丑不可外扬”,从而导致施暴者肆无忌惮,被施暴者忍气吞声。家暴案件的取证、处理,困难重重,我们本着维护家庭完整,保护被害人的宗旨处理家暴案件。家暴案件原因各样,有的是自己报案,有的是邻居报案,由于形成家暴的原因等级不一样,我们制定了相关措施,建立定期回访,不定期走访,跟踪案件处理结案。上述两起案例,经过管片民警的回访、走访,没有再发生家暴现象。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距离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关注程度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大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组织民警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对家庭成员防范家庭暴力和自我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受害者及时保存证据、举报家庭暴力行为,避免家庭暴力,减少及家庭暴力,同时积极开展对施暴人的心理矫治和对受害人的心理辅导,避免家庭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和帮助家庭成员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二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与司法所、社区、妇代会等组织协调,共同做好家庭矛盾纠纷的疏导和调解工作,切实预防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并要建立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协调联动和家庭暴力的预防、干预、救助等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强化培训,提升民警素质。组织派出所民警学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相关政策法律、处置技巧和工作规范,切实提高基层公安民警处置家庭暴力工作的能力素质,进一步规范家庭暴力警情的处置流程,提高民警处置此类警情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护家暴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