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对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推动作用情况的调查
市妇联重点调研课题三组
为更好的加大先进农业科技在农村妇女中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我们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汇总。
一、哈尔滨市农业生产、农技推广体系和妇女应用农业科技概况
(一)哈尔滨市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全市农用地4641.2千公顷,其中耕地1812.8千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4.2%。林地2619.1千公顷,占49.4%。农村人口占全市的52%,县域经济GD总量占全市30%左右。现辖185个乡镇,188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07.1万人,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大约有80万人。
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0.9亿元,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42. 3亿公斤,水稻产量46.5亿公斤,玉米产量87.6亿公斤,薯类产量1.7亿公斤,大豆产量6.3亿公斤,杂粮产量0.2亿公斤。全市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213.0万头、432.4万头、6400.4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3.8万吨、35.7万吨、143.0万吨。全市形成了乳制品、肉牛、生猪、肉蛋鸡、玉米、水稻、大豆、食用菌、名特优鱼和林木加工等主导产业链。
(二)目前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概况
我市可分为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性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
1、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服务的渠道和部门。我市推动先进农业技术主要通过项目示范、技术推广、培训服务等途径。政府农业部门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以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为主。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高校是先进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的主要载体。以东北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为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我市农业科研的高端;市农委下属开发办、农业推广中心、科教处、蔬菜处均开展农业示范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工作;科技局、科协负责农业领域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相关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高端农业人才培养;畜牧兽医局、林业局、教育局和中央直属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相应的基层机构对各自对口的涉农人才开展培养工作;市委组织部的党员培训体系也有一部分农业技术培训的职能;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主要依托社会化的科技服务和培训资源开展工作。
区、县级农委主导的推广体系如下简图,不再赘述。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化盈利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情况。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性机构和经纪人三种,2008年合作社法颁布以后,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蓬勃发展,从2008年的886个发展到2010年底的3288个,社员15.8万户。其中女性牵头具备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有269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机、农资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推广方式,具有服务内容具体、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效率较高等特点。我市还存在一些由龙头企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经纪人开展的经营型推广,主要通过销售种苗、药肥、农资、农机,育种、示范以及订单合作等方式运作。他们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经济活动的利润或者订购农产品的厂家,农民必须采用专供种子,按照订单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方法种植生产,客观上普及了农业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理念。
3、妇联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妇联组织在女性带头人队伍培养、整合推广培训资源、巾帼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一是培养妇女科技带头人队伍。3年来。哈市妇联联合省扶贫协会举办了5期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班,培训千名妇女骨干。联合市农科院举办农村妇女科技骨干培训班,考试合格颁发全国农产品经纪人证书,培训600余人次。培养1800多名,以全国女状元刘彩华、马云芳为代表叫得响、过得硬,善于开拓市场、示范作用强的女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女能人,女经纪人壮队伍。二是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全市各级妇联协同有关部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班1531期,培训女农民16万人次。联合市兴华技校联合建立12处,500余名学员涉农种植专业免费学历教育基地。将各级妇联组织和农村妇女培训纳入了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补贴体系,解决了妇女培训资金的来源。三是创建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通过组织牵动、项目拉动、典型带动、资金推动等有效措施,整合学历教育、阳光工程等农技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仅2012年,就在全市重点发展了南岗卫星有机食用菌、双城希英甜瓜种植、双城良农谷物等21个市级示范基地,60个区县级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妇女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示范网络。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呈现出牵头主体社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服务行为利益化、推广体系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三)我市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发展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基本情况
1、农村妇女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主力军作用。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约240万人,近年来累计转移劳动力约100万人,现存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大约有80万人,占57%强,在数量上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广泛利用了新型化肥、地膜提高地温等新技术,各类动植物新品种、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以及大型农机、水利设施带来的生产便利,农业劳动的强度不断降低,土地生产率、入产出比率和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产业链逐渐向合作化转变。据1998年相关的调查显示,当时全市大约有80%以上的农业生产是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经营的,6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由妇女承担。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村土地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小户做成大户、大户牵头发展成合作社的趋势。全市建立了各类妇女经济合作组织360余个,在双城、尚志的奶牛基地,巴彦、呼兰的生猪基地,双城、呼兰等地的禽蛋基地妇女通过合作社发展生产的比例已经达到40%,集约化、合作化、标准化逐渐融入了农村妇女姐妹的农业生产实际之中。
3、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成为妇女参与农业经营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牵动,发展养殖业和棚菜生产是农民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市530个牧业小区、192个养殖协会和合作社、13.2万养殖专业户主要的生产性劳动基本是妇女承担的,妇女普遍掌握了饲养的关键技术。随着我市蔬菜产业“两带一圈发展规划”的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道里、南岗、道外、呼兰、阿城、五常的城郊蔬菜、花卉种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妇女更成为了主力。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劳动比重的提高,促使妇女从家庭经济的决策者转成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并逐渐成为掌握市场行情、寻求技术信息、选择种养项目的决策者,妇女培养的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水平影响着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牵涉面广,妇联、教育、科技、劳动、农业都担负着相应的教育职责。广大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仍缺乏统一规划,影响了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妇女农业技术普及还存在重培训,轻项目的现象。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到技术培训和宣传,供应优质农业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系统化项目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模式在妇女培训中基本是空白,农业技术推广急需实现项目化、产业化。
(二)妇女科技教育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
虽然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仍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信息闭塞,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等问题。现有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依然延续着以男性为主体的培训结构,女性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仍然少于男性。虽然各级政府、农技、科技部门、妇联组织等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妇女提供教育培训,但培训的覆盖面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妇女农业科技培训缺乏专项资金来源
政府配套的专项教育经费有限,而且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用于妇女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经费严重缺乏;各级基层组织由于经费困难,农村妇女学校等最贴近妇女群众的培训阵地,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教材、电教设备等,很难发挥教育培训妇女的阵地作用;各级妇联没有专项培训经费,村妇代会主任工资低都影响着科技培训的开展。
(四)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高端妇女人才群体偏小
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村妇女普及应用还很不广泛,在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土地改良、栽培、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高端生产技术基本都是由男性掌握。我市去年重点推广的“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等43个哈市农业创新推广技术项目和木耳安全、A级绿色大豆栽培技术等41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的技术带头人基本都为男性。以应用为主,在高端技术上边缘化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妇女的发展后劲。
(五)全市的农技推广人才短缺传统耕种技术难传承
农业生产科学是实践科学,目前基层推广体系的工作条件不佳、待遇不高。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少到农业推广第一线工作,老的技术人员又基本上升到领导层。年轻人大量的进城务工,很多农村老把式的耕种技术和技艺无人继承。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短缺,不仅是妇女培训面临的难题,也是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学、研究机构尚未纳入国家公益性推广体系之中,科教人员推广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农村妇女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定期下乡培训,科技人员包村联系的奖励补助制度;政府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阳光工程”“星火计划”等有关培训计划时,应把对农村妇女的培训纳入其中,确保妇女占一定比例,并将妇联组织纳入各类政策性培训的执行机构范围,享受扶持政策。
(二)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加快先进科技在妇女生产中的普及速度
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动力,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科技培训和科研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逐步推广高档精细、无公害的农作方式,使高效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支持基层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力度,抓好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稳定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提高其待遇,调动科技人员为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
(三)实施村村女大学生培训工程,打造一批扎根家乡的高端女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借鉴黑龙江省实施的全省村村大学生培训工程,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人才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出资,委托各专业院校实施,购买培训成果,为受训农民学员提供误工补助等方式。实施村村女大学生培训工程,达到每个村有5名以上的女大学生,重点培养农业生产一线的中、青年女性乡土人才。同时组织各个涉农部门研究出台支持村村大学生申请农业科技示范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打造一批真正根植于农村生产一线、具备实践经验和更广阔视野的高端女性农业人才队伍。
(四)推进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建立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农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要开展专题研究,积极发展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喜爱、接受的符合其文化和认知水平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妇女欢迎、看得懂上手快的网站、网点。科技、农业、教育等部门要支持妇联组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农村妇女提供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和创建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通畅的农业产加销信息传播、反馈体系。建议由全国妇联牵头,联合农业部、教育部和上海、北京、广州、山东等重要的农产品销售基地,采取网络平台和延伸到县级的信息员组织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在地市级以上妇联建立维护节点,引导农村妇女实现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接受服务,使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在更大范围内为农村妇女提供服务,实现全国性,跨地域的合作交流。
(五)提高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项目化、合作化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切实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将组织妇女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和生产实际有效结合的优势,采取农技推广+合作组织+妇女农户的模式,将政府扶持资金、企业研发资金和优惠的金融政策直接下摆到户,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化、标准化水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妇女示范户。结合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村妇女相对集中的地区,投资创建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内的连片经营,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课题组组 长:杨天悦
课题组副组长:赵玉荣(统稿)
课题组成 员:吕洪涛(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