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些学生陆续返校,突然增大的运动量,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应力性骨折。那么,面对应力性骨折,青少年该怎么做?又该如何预防呢?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出现应力性骨折?
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积累性劳损,当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这些低于强度极限的应力反复持久地传导至骨骼,可引起局部骨质的累积性微损伤,最终导致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应力性骨折好发于特定人群,以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入伍新兵及舞蹈演员等多见。高强度重复性的机械运动往往容易诱发应力性骨折。疫情期间,青少年们参与的体育锻炼有限,返校后,突然增大的运动量让这些骨密度和强度并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们“不堪重负”,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其次,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不同人群的应力性骨折好发部位不同。以跑跳运动为主的学生们应力性骨折常发生在胫骨中上段、股骨颈和股骨中下段。初始阶段,患者几乎不会注意到与应力性骨折相关的疼痛,但疼痛往往会逐渐加剧。疼痛通常出现在特定的部位,休息时得到改善。随着损伤加剧,疼痛会开始扩散,压痛的重点区域变得分散。疼痛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某些情况下甚至整个脚变得肿胀。
应力性骨折咋治疗?医生说:休息。以检查手段来判断是否有应力性骨折的方法主要有这4个,各位家长一定要记好,转告给孩子,在运动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没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现突然性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使人不能继续跑步,或者很难继续跑步。
2、单足站立时局部出现疼痛,或者单足跳时出现疼痛。
3、用手指压痛处时出现钻心的疼痛感。
4、疼痛点在完全停止跑步后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消除。
影像学检查能有效诊断应力性骨折,轻-中度应力反应早期X射线片表现可能不明显,但磁共振成像能有效发现骨膜及骨髓水肿。严重应力反应及应力性骨折在X射线片可见骨皮质增厚甚至骨折线影,而磁共振成像对骨膜与骨髓水肿范围显示更清晰。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应力性骨折多发在承重骨,伤肢继续受力会导致骨折恶化、治疗的时间延长或者需要手术治疗,甚至无法治愈。休息是唯一能完全治疗好应力性骨折的方法。通常会在石膏或者保护靴予以保护的状态下彻底休息4~8周。一旦医生建议可以开始恢复活动,应遵循医嘱,尽早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针对不同风险因素造成的应力性骨折,康复锻炼的重点不同:改善平衡有助于降低跖痛症的发生风险;选择正确的矫形器或矫正鞋、矫正鞋垫;负重训练,这对于强壮骨骼的能力和维护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由专业医生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否则会加大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除此之外,解除其它风险因素也很关键,如加强营养、控制体重。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从高强度运动开始,一旦出现特定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活动后更明显,请及时就医。
减少孩子的运动损伤,记住这几招
1.穿合适的装备
孩子在运动时应穿上合适的服装,并正确配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如保护垫(颈、肩、肘、胸部、膝盖、小腿等)、头盔、面罩、防护眼镜等。但是,家长及老师同时应该提醒孩子,这些防护装置并不是万能的,不要因为自己穿戴了防护装置,就随意参加非常危险的活动或运动。
2.热身运动不可忘
无论做什么运动,热身就是打开肌肉,疏通筋骨,让身体各器官有个准备,减少运动过程中出现抽筋、扭伤几率。热身运动需活动到全身每个部位,最好持续5—10分钟。
3.学习运动中的保护动作
例如,当身体“失去平衡”时,告诉孩子应立即或向前、或向后、或向左、或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又如,人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
4.掌握好强度
家长及老师在指导孩子做运动时,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学习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增加运动量,把握渐进原则,注意间隔放松和运动恢复。一次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其中间隔10分钟休息再运动。
5.遵守安全规则
告诉孩子,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则,比如踢足球时不要故意铲人等。
6.出现疼痛时应停止活动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突然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因为可能已经造成了肌肉或韧带损伤,继续运动可能会让损伤加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