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课堂

    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一百零一)——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养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时间:2020-06-04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分离:孩子出生剪断脐带的那一刹那,第一次松开父母的手蹒跚学步时,第一次上幼儿园,快成年时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成立自己的家庭••••••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0-3岁,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与亲密,及时满足各种需求,这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日后走向独立的心理基础;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无论多么牵挂和不舍,父母都必须要懂得和孩子分离,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在《不曾走过,怎会懂得》一书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然而很多父母,就输在了第二步上,不愿意和孩子分离,阻碍了孩子走向独立与成熟的步伐。

    一、不懂分离的爱不是真正“为孩子好”的爱

    荣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包宝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妇女,发现自己包出来的包子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她很喜欢这个包宝宝,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它无微不至的爱。时时刻刻都把它带在身边,去菜市场买菜,给它买爱吃的面包••••••母子之间充满了爱与亲密。时光流逝,包宝宝随着成长,渴望到外面认识朋友、闯荡世界,而她却担心包宝宝独自出门后会磕着碰着,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开始监视包宝宝的一切举动。母亲的忧虑和不舍,挡不住孩子成长的步伐,包宝宝还是离开了。再次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一个金发碧眼的女朋友。面对即将和女朋友搬出去、彻底离开自己的包宝宝,母亲失控了。失望和愤怒之下,她一把将包宝宝塞进了嘴里。随后瘫倒在地,放声大哭。片中的母亲,接受不了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宁愿把孩子吞到肚子里,和自己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病态的爱,从中也折射出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模样。父母不懂得分离,导致亲子之间界限模糊不清,常表现为: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需要当做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家长其实是自己内心渴望依赖,渴望被无微不至地照顾,于是就这样去满足孩子,溺爱孩子;家长觉得为孩子好,给孩子买了樱桃,孩子不吃,说想吃苹果,家长就生气,指责孩子“不识好歹”,樱桃可比苹果贵多了;家长觉得什么好,就非得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做,不给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的机会。 把孩子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属于孩子的责任担在自己身上。比如孩子学习问题上,比他自己还操心;孩子迟到了、作业写不完,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孩子被老师批评,比孩子还难受;孩子取得好成绩了,家长感觉自己也很有面子,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把自己和孩子连在一起。父母对孩子思虑过多、照顾较多、承担较多,正是没有在心理上与孩子分离的表现。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心理乃至生活上无法独立,无法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性格软弱,不能独立下决心、做决定、靠自己实现目标。

    二、和父母分离得越好,孩子成长得就越好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做官时,成为有名的学者,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但他却劝自己的儿子离家外出拜师游学。儿子很不解,朱熹便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他狠下心对儿子说,“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儿子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游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所谓分离,不是说父母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和爱,而是随着孩子长大,逐渐调整自己爱的方式,减少对孩子各方面的干涉和参与程度。慢慢退出,目送着孩子的“离开”,只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脱离父母的庇护,面对真实的生活,接受真实的挫折与考验,各方面能力才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逐步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实现自主,一生受益无穷。

    三、父母如何做好与孩子的分离?

    ①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父母与孩子的分离,首要一点就是教孩子可以独立生活的各种技能。从孩子3岁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穿鞋、整理小书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合适的时候,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装垃圾袋、摆放碗筷、择菜洗菜等。

    ②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拿破仑说:“思考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更有自己的主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出正确、有效的,有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观念,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去认知事物。允许孩子提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给予尊重。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找出答案。

    ③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的事情指手画脚、干涉过多,打着“爱”和“教育”的旗号,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如果父母不断介入孩子的选择,那么孩子就会丧失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父母与孩子的分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分清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多给孩子自己做决定、做选择、自我管理的机会。可以给孩子参考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孩子自己,同时最后的结果也是孩子承担,不是父母。比如孩子不愿写作业,告诉孩子写与不写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如果选择不写,那就自己承担被老师责问的后果。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体验中,孩子逐渐学会自我负责、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将来孩子才会懂得靠自己来实现愿望或目标,自己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不在心理上一直依赖别人。

    做一个懂得分离的父母,放下占有欲、放下控制欲,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养育,不忘记努力活出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的爱。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2021005707号-1
    Copyright 2009---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
    中国妇女网 | 黑龙江省妇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