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课堂

    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一百零三)——别再随便奖励孩子了!危害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时间:2020-06-06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每天学习生活能够自觉主动,经常会用各种奖励刺激孩子,效果却不一定好。

    一、奖励让孩子变得功利,误解目的

    比如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奖励什么东西,结果孩子过度关注“奖励”,反而忽略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就是过度奖励带来的最明显的后果,孩子错误地把责任当成交换奖励的筹码,如果没有好处,甚至不愿意配合。

    二、破坏孩子自觉性和兴趣

    奖励多了,孩子很难自觉主动去做事情,甚至是那些本自己可以做的事,跟你讨价还价:“妈妈你要是不给奖励,我就不吃饭了”;“你不给我钱,我就不扫地了。”不让我看电视,我就不写作业。”孩子尝到了奖励的“甜头”,一开始会很积极,可是次数多了,做事就变得非常被动。过度奖励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不止如此。国外有位心理学博士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对一组的孩子说:“画得好就给奖励”。对另外一组孩子不做任何处理,而是说:“让我看看你们的画”。结果发现:期望有奖励的孩子对绘画游戏的兴趣,远低于没有期望奖励的孩子。当父母把奖励作为前提,往往会让孩子对本来有兴趣的事变得没兴趣了。

    三、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过度奖励也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小朋友学着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房间,这些行为本身能给带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加上适时地给予鼓励,孩子会更有信心做好这些事。奖励反而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让他们看不到自己在这些小事情上的进步。奖励这个方法是好是坏,有用还是没用,都是根据每个孩子具体情况而定的。但是可以肯定一点,物极必反,频繁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陷入欲望的泥潭。就像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奖励的本质不是坏事,过度奖励才容易造成糟糕的后果,关键还是看父母怎么用。

    父母应该怎样做?

    一是弄清楚奖励的前提

    什么时候可以奖励孩子?什么时候不奖励?我的建议是,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孩子的责任。比如吃饭、写作业、收拾自己的房间,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责任,那么尽量不要用奖励让孩子去做他本该自己完成的事。当孩子完成这些事情,给孩子鼓励比奖励更重要。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和态度,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件小事的成就感,才有可能激励出孩子内在的动力。家长的肯定,就是最珍贵的奖励。而那些不完全属于孩子的事,比如帮爸爸洗车、帮爷爷奶奶跑腿、帮妈妈买东西等等,偶尔奖励是无伤大雅的。

    二是掌握正确的奖励时机

    很多家长奖励孩子的时候都是在孩子不配合的时候,也就是孩子在完成某件事之前。其实,给孩子的奖励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认真地完成一件事之后。群里有个妈妈这方面做的很好,读初中的儿子去年期末考试特别努力,得了第4名,虽然没有达到孩子的预期,但也是十分不错的成绩。妈妈跑去商场买了儿子平时一直念叨的乐高,趁着孩子睡着,放在孩子的床头柜上,并写了一张简单的卡片:儿子:这段时间学习辛苦了,妈妈看到了你的认真和努力,妈妈为你感到开心。妈妈的这份惊喜,让孩子开心了好几天,在学习上也更认真了,这份偶然的奖励强化了孩子好的行为。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偶然给他制造惊喜,并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和进步,只要注意频率,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鼓舞。

    三是选择“奖品”一定要慎重

    我们决定奖励孩子时,奖品的选择也要慎重。以前见过一些家长会和孩子开“空头支票”,比如对孩子说考得好就带他出去旅行,结果孩子考好了,自己又没时间,导致孩子失望,父母失信。所以,不要过高地承诺奖励。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了解孩子的想法,问问他最想要什么,比如去欢乐谷玩、某款玩具、某本书等等。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当孩子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可以选择其一,实现他的愿望。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2021005707号-1
    Copyright 2009---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
    中国妇女网 | 黑龙江省妇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