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课堂

    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一百五)——没人和孩子说“不”的时候,他是长不大的

    时间:2020-07-23

    一、不懂拒绝孩子是很多父母正在面临的问题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有位爸爸因为孩子耍脾气就将3岁的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让孩子掌控方向盘,妈妈觉得好玩,甚至还拍照发朋友圈。因为孩子发脾气而不顾底线,换来孩子短暂的开心,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想起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新生要去大学报到,要求父母为自己买“苹果三件套”,这三件电子产品加起来的价格,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一笔支出。父母有点犹豫,没想到孩子大发脾气:“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无独有偶,有个女生也向父母提出要"买苹果三件套、坐飞机头等舱"才肯去大学报到,甚至威胁父母:“如果不同意,我就不上大学了。” 父母被逼无奈,只好满足她的要求。 刚听到这两个故事,我很震惊,我问朋友:“我们身边真的有这样无理取闹的孩子吗?”朋友笑笑说:“很正常,这些孩子早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父母吃定了。”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就很会看父母的脸色,他们常常会用哭闹、耍赖来试探你的底线,而有的父母见不得孩子掉眼泪,也就放弃了原则。当孩子每一次的试探都能获得成功,他就明白了:只要闹得够厉害,爸爸妈妈就没底线。

    二、教育若只剩满足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让孩子体验失败、被拒绝的感觉,也是一种教育。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很多不如意,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克服不如意的信心,而不是挡在孩子前面,把“不如意”变成“如意”。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家里事事如意,长大后可能承受不了任何拒绝和挫折。曾听过这样一件故事,有个20出头的男孩和女朋友闹分手,求复合被拒之后,买了把刀拍照发给女友,说要自杀。他用威胁父母的方式来威胁女友,因为这招曾经对父母很有用:请答应我的要求,否则我就伤害我自己。从小生活在“世界围着我转”的幻觉里,面对成年后的各种挫折,往往变得脆弱不堪。这样的人,从来没有真正地长大过。中国儿童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雅莲说:一个孩子在品格或者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格发展。我们无法满足孩子一辈子,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欲望的克制、被拒绝后的愤怒、求而不得的失望.....这些情绪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三、理性的父母懂得对孩子说“不”

    健康的爱应该是带着理性拒绝的。拒绝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美国有这样一条给父母的备忘录: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太多了,父母需要去辨别孩子的合理与不合理、需要和想要。打个比方来说,带孩子去逛商城,最好在出发前请和孩子约法三章,比如告诉孩子这次只买需要的,而不是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当然孩子偶尔的一些愿望,适当满足孩子也无妨,只要把握好频率和度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总体的原则就是: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满足,坚定自己的立场。第二,对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说“不”。去年暑假期间,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任由孩子在馆内奔跑打闹、饮食,甚至让其触碰易碎的恐龙化石。馆内工作人员上前制止,不料却激怒了这位家长,他在留言本上质问:“为何不让孩子解放天性,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难道不也是吗?”一位清华教授曾经这样愤慨道:“中国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论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父母口中的释放天性,在别人看来是没有教养表现。在孩子成长路上,坏的行为习惯要趁早纠正过来,不要把孩子小当成借口,越小的孩子,反而制止起来越有效果。对孩子说不,一开始可能会很难,但从未尝试说“不”,才是最不负责的教育。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2021005707号-1
    Copyright 2009---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
    中国妇女网 | 黑龙江省妇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