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我不亲了,怎么办?”这是一位家长粉丝最近的苦恼。“因为工作原因,奶奶带了孩子半年,前几天去接他,我想抱他,他居然躲开了。”她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些担心和害怕。
这样的情况生活中很常见。当孩子和爸妈的关系突然变得有些冷漠,关键原因还是父母出现在宝宝身边的次数太少,平时和宝宝的距离太远,这种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在孩子的心里,你的出场顺序,决定了你们的亲子关系是亲密还是生疏。
一.不带孩子就做好孩子不爱你的心理准备
有个朋友最近也有同样的烦恼。
儿子生下来就由婆婆带,她平时工作忙,也不怎么管孩子,即使住在一起,孩子也还是跟着奶奶睡。前几天她把年假休了,带着5岁多的孩子去附近的农家乐住几天,白天孩子玩得好好的,一到天黑,就哭着喊着要奶奶,哄都哄不住,最后没办法,又带着孩子连夜回家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儿子会这样抵触她。这是她5年多来,第一次感受到和儿子之间的距离。
孩子的世界,规则很简单:谁带他最多,他就黏着谁。有的父母很自信:自己的血肉,含辛茹苦地养大,还能和自己不亲?
事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是最亲的血缘关系,也是需要相处和经营才能让感情稳定。
当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天,对妈妈的依恋几乎是天生的,但随着一天天长大,如果没有朝夕相处,这种依恋就慢慢转移给其他看护人,与妈妈之间的距离感也产生了。父亲也是一样。不少父亲和孩子相处得很尴尬,这不仅仅是因为父亲不善表达爱,不懂亲子之道,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太少。少了童年时期最关键的爱和陪伴,没有时常在孩子身边、时常抱他、时常陪他玩,在孩子心里的排名自然就靠后了。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不带孩子,就要做好孩子不爱你、不亲近你的心理准备。
二.亲子关系也是需要“经营”的
陶虹在某个采访曾袒露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妈妈身体不好,她生下来就由奶妈带,直到2岁才送回父母身边。父母工作很忙碌,一家人周末才能团聚,平时她还是被寄养在亲戚家,所以小时候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
陶虹从小就会在妈妈前面装作很懂事的样子,从来不会和妈妈顶嘴、不会撒娇,与妈妈之间总是有一种若有似无的隔阂感。亲子之间的爱,往往是在孩子生命的前六年里,慢慢发芽。
它奠定了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础,爸爸妈妈如果避开了这些琐碎,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也被你巧妙地避开了。别小看孩子小时候日复一日的养育和陪伴,喂奶、拥抱、哄睡、讲故事这些生活上的照顾都藏着孩子安全感的需求,谁做得多,孩子就爱谁。
正如有人说:“孩子和谁睡,就是谁的孩子。”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在公众号曾经看到有一条留言,感慨许久: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每年见爸爸妈妈的机会就是春节那几天。现在长大了,和父母相处起来不知为何总是觉得尴尬。不喜欢给父母打电话,也不知道说什么,看到路上别的女儿和父母挽着手走总是很羡慕,我和我妈就绝对做不到这样。”
从小缺乏父母爱和陪伴的孩子,成长路上很难与父母亲密起来。
即使他们很爱父母,但是相处过程中,少了一份亲密感,他们的幸福感很低,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害怕失去,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爱和亲密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储蓄罐,多一次陪伴,罐子里的爱就多一份,如果你选择不带孩子、不陪孩子,那么这个罐子就是空的,而且没有重新投币的机会。
三.6岁前,尽所有可能多陪陪孩子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从小跟着老人长大,缺乏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身上有很多陋习,家长想让其纠正,却发现孩子已经不听他们的话了。
这也是不带孩子另一个弊端:孩子不仅不亲你,而且你的教育也慢慢失去了作用。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把你和孩子之间关系搞好,才有资格来谈教育。6岁前,爸爸妈妈的陪伴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尽所有可能多陪在孩子身边。所谓的“陪”,不是让父母辞掉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24小时寸步不离照顾孩子,而是高质量的陪伴。比如陪在孩子的时候,没有手机的干扰,能和他玩到一起去;晚上工作回家,能抱着孩子玩一会,睡前给他讲讲故事,哄她睡觉;周末放假,带着孩子去大自然......
只要有心,总是有时间陪伴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真诚,感受到你的爱。
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也无法重来。
来源: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