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不想学习的表现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想学习的情绪”。许多家长朋友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会说:“你让我干啥都行,我就是不想学习”。这句抱怨无疑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却也成为了许多家长的“心结”。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的时候,那种对学习的“索然无味感”会渗透在TA的一举一动之间;当孩子沉浸在不想学习的情绪中时,往往会注意力分散、上课开小差......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听到和学习相关的话题时,还会表现出焦虑、烦躁和冷漠等负面情绪。这期间,家长可能会接收到孩子的老师的反馈,得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不好;而有些孩子甚至会撒泼打滚,不想上学。看到孩子对学习表现出的抗拒,家长们往往感到十分头痛。
二、产生“不想学习”心理的原因
1.孩子对个别老师的做法排斥有些时候,一部分孩子并不是真的讨厌学习,他们对学习的排斥,是由于对学校的排斥所引起。这通常是由于孩子在学校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是遇到了某些无法处理的人际关系。比如同样是忘了带某一科目的作业,教授这一科目的老师将孩子和其他同学区别对待,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心理。这种反感令孩子在讨厌这位老师之余,还把讨厌的感觉投射到了这位老师教授的科目上。孩子的潜意识将科目和老师联系在一起,于是看到相关的学习内容就心生厌恶,表示拒绝。
2.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有些孩子曾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事情结果,因此产生了浓浓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怎么学也学不好,于是越发不愿学。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习得性无助”。有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背单词的时间明明每天都在增加,但效果并不显著,也对学习越来越失去信心。这正是因为已经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却无法得到良好的反馈,于是被挫折感剥夺了对学习的兴趣。
3.孩子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感到不适应这种情况常见于孩子刚刚升学、转学和来到陌生的新环境时。许多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成绩良好,然而一到高中名次就开始飞快下滑。这是因为和小学初中相比,高中的课业难度以及学校安排的学习强度都有所提升。孩子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就被放到新的环境里,又没有及时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故而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原因,并不一定独立存在。许多时候,孩子不想学习的原因会交织在一起——因为对新环境不适应,所以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不想学习,而对学习的排斥心理又使孩子对环境更加不适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克服“不想学习”心理的方法
1.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将目标定得太远太空,孩子往往会在中途就感觉前路茫茫,继而产生退缩心理;而如果目标定得太过轻易获得,孩子又会觉得心安理得,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制定目标时,应该以“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结果”为准则,就像打篮球那样,篮球筐不会低到随手就能扣进去,也不会高到让人望洋兴叹,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最好的目标就像篮球筐那样,让孩子“跳起来”就可以“把球投进去”。
2.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前面提到过,如果尽了极大努力也无法改变结果,就会令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对学习生出挫败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是很重要的。给孩子留出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不但能缓解学习时产生的疲惫,而且适度的休养还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3.将自己的目标划分成不同小段学习就像跑马拉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给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我们可以采取将大目标划分成数个小目标的方法。比如:高考是一个大目标,我们把它划分成“背会课文”、“单元考试”、“月考”这样的小目标……不同的目标间错开来,当孩子每实现一个新目标时,都会获得新动力。
4.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质。比如有的孩子在凌晨时思维格外清晰,早起学习对他来说就更有效;而有的孩子在半夜时思路更加敏锐,那这种孩子就是适合夜晚学习的“猫头鹰型”。也有一种孩子全天不分时段,学习效果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时,孩子可以结合过往经验,开发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出属于自己的“独家计划”。
5.调动自己的内部能量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也是这样,任何外界加诸的学习理由,如“给父母争面子”、“想要超过同学某某”,都比不上孩子发自内心的一声“我想学”更加有力。在孩子使用上述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之余,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的心灵补充能量,鼓舞起孩子自发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