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声】微美文(第四期)丨心理健康在疫情防控中的功效——谢念湘

    时间:2022-04-21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心理很健康,那个人心理不健康。人们日常说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究竟是怎样定义的呢?为此,我也同很多人讨论过:大多数人说的都是一种感觉,指个体心理、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1.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2. 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在疫情防控中的功效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不安全感、担心被感染、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各种心理症状表现出来。我们心理专家团队成员们在接听热线电话时就发现,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指数出了问题导致的对目前疫情的过度担忧、恐慌,没有安全感。2020年疫情期间有朋友告诉我,自己已经70多天没出房间了,就是担心被传染,感觉哪里都可能有病毒:走廊、公共门、小区…最近也有朋友说一直宅在家里,不敢出门。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少外出、少聚集是必要的,但是过度恐慌,导致不能正常生活,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
      1.建议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做到自我接纳、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良好关系、适应当下疫情管控要求、自主居家办公与学习,每天有计划外出购买生活用品,达成生活目标、在不同的境况下做到个体成长。必要时可以做些轻微的体育运动、听听音乐等调整心理健康指数。

    2. 构建个体安全感。安全感缺失时会对未知事件产生无法预计的危险,进而导致恐惧害怕等情绪反应。此时我们要冷静梳理自己的情绪,认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降低恐惧感。

    3. 增进人际互动。可以采取线上人际互动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指数,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鼓励、肯定、帮助的心理氛围;也要与社会管理合作,听从指挥,促进社会和谐。传递温暖、友爱和信任,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共同战胜疫情!

    4. 特殊情况心态稳定。在隔离期不抱怨、不反感,从内心认同隔离管理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接纳自己现在的环境和情形。

    5. 经常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时刻认知自己的情绪、心态,做到有效认知,及时调整,同时包容他人的敏感,理解他人的担忧与过度防护。

    6. 健康人格整合。良好的心态以及认知、行为、情绪等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议朋友们尽快调整心态,将负性情绪降下来,让平和、理性、乐观、感激等积极心态升上来,促进自身免疫力增强,更好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

    心理健康指数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长期的心理负担,也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伤害。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如开心、愉悦、幸福等正性情绪能够促使体内的内啡肽上升,进而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2021005707号-1
    Copyright 2009---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
    中国妇女网 | 黑龙江省妇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