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对孩子而言是考验,对父母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父母的过度关注和关心会让孩子产生“父母为我做了那么多,我要是考砸了就太对不起他们了”的想法,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反而会影响备考。还有的父母掌控欲很强,平时对孩子有过多的包办代替,孩子无法养成自己处理问题和情绪的习惯。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孩子显得越发脆弱,父母也不知所措。
实际上,绝大部分孩子可以独立面对高考这件事。高考是成长中一次宝贵的挑战,虽然艰辛,也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但孩子可以从这样的挑战中得到磨炼,拥有担当的勇气。因此,父母要避免做“保姆式父母”,要管好情绪 不给孩子“添乱”,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家长如何才能做到陪伴好孩子,给孩子减轻压力呢,具体做法也是因人而异的。
01
家长要管好情绪,不给孩子“添乱
高考的确是一件人生大事,但有的父母和孩子对高考的认识有偏差,给高考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意义,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更多压力。因此父母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调整好自身情绪,不要把关注点全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一些空间,宁可什么都不做,也别“添乱”。
其次多跟孩子沟通,决定权给孩子。我们作为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家长要接受的现实是,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只有对高考有共同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孩子少一些心理负担,多几分轻松和自信。
总体而言,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和照顾。但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做法有所不同。
02
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成功高考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奋斗,孩子高考成功有父母一半的功劳。每名父母都想充当好考生的后勤部长的角色,但有时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好心”办“坏事”。而这些所谓的“坏事”实际上就意味着心理出现了问题。
案例1:一位家长因女儿在暑假前的考试中发挥失利,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家长对孩子升学失去信心,经常说孩子没出息,担心孩子看电视影响学习,上电脑影响学习、参加班级活动影响学习,家庭关系非常紧张。这位对孩子失去信心的父母,可能期望值过高,或者在“怎样才算高考成功”这个问题上存在误解。高考是考生自己的事,父母无法替代孩子参加考试。我们做父母的要以鼓励孩子为主,不要打压孩子,施加太多压力给孩子,要多留心孩子行为和言语上的变化,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在陪考过程中扮演的是配角,做一个称职的书童就到位了。
案例2:另一位家长总爱拿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自己孩子比;比来比去把孩子弄得一点自信都没有了。这种过分攀比的父母,不仅陪伴在孩子身边,还要盯紧其他考生。过分攀比会伤害孩子心中最美好的感情,损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让孩子产生绝望感,更加沮丧,从内心疏远亲情。
案例3:还有的家长做法更加极端,把家里的电视、电脑都锁起来,不仅不让孩子看,全家人都不看,好吃好喝的都放在孩子的屋里,父母说事、聊天都轻声细语,生怕打扰孩子学习,但过分克制的行为,时间长了给孩子增加无形的压力。可能导致孩子焦虑、情绪激动,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案例4:还有一种极度敏感的家长,事事紧盯着孩子,不给孩子留任何私有空间,弄得亲子关系极为紧张。极度敏感的父母想要改变心态、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让自己放轻松,要坦然、轻松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很多事情需要孩子去担当,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行动的方向,而不是手把手去教。
03
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减轻考前焦虑
许多孩子在考试前都有心理焦虑,家长要帮助孩子放下包袱,才能考出正常水平。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看开一些,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被成绩左右;要告诉孩子,只要准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面对孩子们考前焦虑的状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减压:
1、给孩子自主空间。复习期间,面对孩子的烦躁不安,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陪伴孩子。如果父母内心把高考当作生死攸关的大事,言语、行为上都会传递出紧张、压力。这样无论是关心、鼓励或批评,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劳动,全家人一起聊聊高考之外的话题,能够让孩子高度紧张的神经放轻松,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2、帮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的心理品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父母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要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认清孩子的能力,确立合理的目标,在自身基础上发挥最好水平,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攀高。父母可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多表扬孩子,鼓励其看到自身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
3、教孩子轻松应考。家长首先要自己放平心态,教会孩子轻松应对考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高考,把高考当成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而不是把考试当作一个无法逃避的麻烦、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心情愉快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烦恼、焦虑、恐惧时,会降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面对高考,每位父母都会竭尽所能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其实,父母更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相信孩子能做到!
04
考试结束后家长对孩子的陪伴
考试结束后,面对成绩,有的考生会出现焦虑、绝望等心理状况。对于焦虑自责型心理,考生不要停留在过去考试的情景中,要理性回归到现实中,正视自己的情绪。考生有不良情绪时,要找父母或朋友倾诉,也可参加一些有益的运动排泄不良情绪。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理性对待孩子的成绩,还要多抽时间陪孩子,与孩子沟通。
对于绝望型心理,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和安慰。父母要理性、宽容、通情达理,真诚地和孩子对话,让孩子知道一次考试决定不了未来,不要灰心。要和孩子探讨下阶段的学习计划和对策,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对于无聊和迷茫型心理,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鼓励孩子参与运动、社会交往。父母可引导孩子设想未来,规划下阶段生活和学习目标,增强自身素质。
最后要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如何表达。
1.尊重孩子人格;
2.爱孩子没有理由;
3.爱要说出来;
4.爱要多倾听;不是一唠叨就半小时;
5.爱要用心表达(摇篮曲、睡前催眠技术);
6.爱要关注“皮肤饥饿”(拥抱10秒)。
总之,父母要保持积极淡定的心态,稳住阵脚不“添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