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课堂

    父母能做好这3件事,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时间:2021-01-02

    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 但教育孩子没有范本,没有标准,只有用心。 倘若父母能做好以下这3件事,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1、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教育学家张文质老师曾说过:“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意思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亲密、友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认同你,你给予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通过几年打拼,存了家财百万。

    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总是逃学,惹是生非。父亲开始想管了,但根本管不了。听说有专家可以“挽救”孩子,他马上领着孩子去专家那里,掏出十万块钱说:“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一位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对此评论道:“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把所有的事停下来,儿子没准还有救。但父亲得亲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给别人。”

    是啊,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几年,就是和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孩子在潜意识里留下对父母疏离、冷漠的标签,自然打从心底就不想服从管教。而想要改变这一局面,父母就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相处,父母必须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三管齐下”。和孩子沟通,父母应该多一点肯定和鼓励,少一点讽刺和挖苦;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点苛责与埋怨。就像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说的:“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育儿的本质,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

    只有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联结到位了,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才能得到正向的发展。

    2、培养好习惯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关键 人生的结果,是无数习惯的总和,习惯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习惯。” 0~6岁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儿童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比较强,易接受新事物和形成习惯,父母可以从这3个方面去把握孩子习惯的培养。

    1. 运动的习惯运动,不仅能让孩子身体更加强壮,减少心理疾病,还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让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更有效率。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时,也要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3~5岁,学龄前儿童大肌肉发展较快,适合骑自行车等活动,锻炼孩子的手、眼、脚的协调性;

    5~7岁,属于缓慢发育阶段,可以选择体力消耗小的运动,如游泳等;

    8~12岁的孩童期,孩子的力量、速度、耐力提升,可以选择羽毛球、网球、跳舞等。

    为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因为孩子生命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单薄的成绩单上,更在于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体育锻炼。

    2. 热爱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 阅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最好方式,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有着丰富的内心,独立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 如果父母经常拿着书籍享受阅读,孩子也会对知识充满渴求。 同时,父母一定要营造处处有书的阅读场景,沙发上、书桌上、床头桌旁,给孩子塑造书香氛围,吸引孩子沉迷于阅读的海洋。

    3. 自律的习惯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跟自律密切相关。帮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是养成自律习惯的第一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表,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读书、几点睡觉......此外,还要留有30%的空白时间,让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帮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第二步。如果父母总是下班玩手机、周末睡懒觉、闲暇时间打麻将,那也别渴望孩子能有多自律了。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倚靠于父母用心监督和孩子认真践行的意义叠加。可当习惯养成之时,一切都是苦尽甘来。父母帮助孩子多播种一种习惯,孩子未来就能多收获一种成就。

    3、健全的人格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曾经,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的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刷爆朋友圈。文章说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的北大学生厌学”,他把这种状况称为之“空心病”:空心病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极端的做法就是放弃自己。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反而越容易“生病”呢?归根结底,是所有人对分数非常的敏感,把分数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而孩子们在这种压力之下,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都被扭曲了。我们总是在教孩子拼命学习如何成功,如何冲刺成为第一名,却没有告诉孩子摔倒了要怎么爬起来,伤口应该怎么处理,生活小事要怎么完成,迷茫的时候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有大量知识的灌输,以成绩论优劣,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温良的品性和美好的心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孩子的未来,离不开父母的用心养育和谆谆教诲。而我们给予孩子的东西,也不该只有分数和名利,更需要爱与智慧、创造与感恩。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领会爱的真谛;多用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多用发展的眼光去健全孩子的人格,让孩子的内心蓄满正能量。因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阳光温暖、能立足于社会之上的孩子。一起共勉!

    来源:好妈好爸好孩子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黑ICP备:2021005707号-1
    Copyright 2009---2012 Heilong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2302290001 Beian黑公网安备 23022902000102
    中国妇女网 | 黑龙江省妇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